PG电子官方网站

信息公开

走进直播间 南京职教专访七: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对话《职教之声

  6月8日,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童礼荣做客《南京职教之声》直播间,通过他的视角,了解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时为我们剖析当下的职教新思路。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是栖霞区唯一一所集中专、大专为一体的公办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2000多人,教职员工190多人。学校以“博爱、博学、善思、善教”的教风,培育“立德、立志、精技、精业”的学风,形成“向善、向上、勤学、勤训”的校风,打造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紧跟南京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需求,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调整、改造老旧专业,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保障学生升学、就业双重选择。

  为学生专业发展铺路。为满足办学需要,学校先后建成电子、计算机、物流、汽修、财会、智能家居、休闲体育等多专业数十个实验实训室。学校与青岛海尔、京东科技、苏宁云商、戴尔(中国)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并与南京经济开发区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现拥有2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2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

  为学生升学就业搭桥。学校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等多家高校签订“3+3”中高职衔接升学合作协议。学校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优化办学模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升学教育相融、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并举、就业与升学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设有“3+3”中高职衔接、综合高中、五年一贯制大专、三年制中专等培养模式,为学生成才搭建了立交桥。

  为学生素养提升励志。学校建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开设“馨心新港”心理驿站和南京职教首家校园“法律诊所”,每年开展数十项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百余名师生在省市技能大赛等各项比赛中获奖。数十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栖霞区唯一的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及调整与南京市、栖霞区主导产业高度吻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职业特征。

  学校借助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校企合作委员会,经过多方论证、多年建设,形成以下专业与产业对接态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对接新型显示先进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江苏省示范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对接科技和信息服务现代服务业;表演艺术专业、体育休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对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改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接绿色智能汽车先进制造业;无人机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对接人工智能未来产业。

  为了服务栖霞区“江海枢纽”战略定位,学校重点打造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拓展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并与高职专业物流管理一起进行共建共享,建成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为了服务栖霞区“光电智谷”战略定位,学校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江苏省示范专业及品牌)为核心、以新兴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为纽带、以长线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补充,以老带新、以新促改,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服务栖霞区光电显示、智能制造、软件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产业集群。

  2022年5月1日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对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节目中,谈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与相同的问题,童校说出了他的看法,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二十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定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自身的规律性来说,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内在规律。普通教育按照认知规律,依据从简单到复杂、高深的学科逻辑,重点在知识的传授创新;职业教育则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依据从门外汉到技能高手、技能大师的工作逻辑,重点在技术技能传承创新。

  普通教育更多的是从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文化水平的角度,按照学历层级不同,根据学科分类要求,培养具有相应学历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则更多的是根据职业分类要求,从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角度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他们的相同点是两者根本性的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化的人”,都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影响深远,有着重大的意义。

  童校表示,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原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受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发展有“天花板”,到高职就结束了。教育部大力推动、稳步发展职教本科,构建起了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包括下一步还有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这样的路径,职业教育吸引力大为增强。

  现在,国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我们依托这一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任何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职教高考制度进入任何一个职业院校深造。此外,还要健全普职融通制度,主要在课程共享与学生流动两个层面来进行,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的相互借鉴。

  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也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对于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曾经的“次要选择”,已成为改变家庭命运、实现个人理想的重要渠道。习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基础而努力。

  童校认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中职学校要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做到:

  一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主动对接行业指导、邀请企业参与,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

  二是落实专业建设标准,改革课程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提升技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在专业建设上错位发展,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

  三是在立德树人上,贯彻思政主线,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学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的目标,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将采取什么政策应对未来的发展格局,对此,童校提出四点规划:

  一是有序推进内涵建设。要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重点做好职教高考、中高职衔接、职普融通、“1+X”证书 等工作,在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上加大力度。

  二是深化“三教”改革。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将立德树人、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三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开门办学,健全督导评估制度。

  四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好职业教育联席会议作用,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发挥好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双主体育人的配套功能。

  在具体任务落实上,“十四五”期间,主要加快新校区建设速度,在办学硬件上,争取跨入市内第一方阵;抓好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提升,尤其是硕士率,要达到高职办学的40%以上要求,更好地服务学生;落实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以综合高中为龙头,探索科技、体育、艺术等多元化成才路径,培养多方面人才,向高一级高校输送人才。

  “十四五”期间,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加强专业规划和课程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积极推行“订单式”办学培养模式,就业渠道畅通,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

  童校表示,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口号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学校举办中职、高职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因为专业众多,又有一句“总有一款适合你”!学校以升学和就业两条腿搭建学生的成才路径。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形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同时搭建了戴尔云计算实训平台、京东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海尔专业学院等,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校企共建专业、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同编制专业发展规划、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走进直播间 南京职教专访七: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对话《职教之声、实施教育教学,推进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一是抓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抓好学历提升,尤其是硕士率,要达到高职办学的40%以上,更好地服务学生;二是抓好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引进大师级工作室、企业专门人才等;三是抓好教科研、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孵化。

  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升学就业并重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南京“4+4+1”的产业升级及栖霞、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主动进行专业调整,适应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衔接,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现有两个省现代化专业群和两个现代化实训基地基础上,再重点建设1-2个技术技能先进、服务能力卓越、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特色专业群或实训基地。

  3年内,力争每个专业都有1-2门中职优质课程,全校精品课程达到15门的总量。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为此,学校正在积极推进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引进优秀的精品课程,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优质课程,同时加强对优质课程建设的延续性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学校逐步健全课程评价制度,对各门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中的比重。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宽基础、活模块、强技能”的教学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以及考试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和认证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各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童校表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在校学习应该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

  “宽基础”,就是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文化课、专业课内容上要浅显易懂,难度、深度应适当。

  “活模块”,就是突出专业课程的灵活性,将专业课程的内容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在学习训练上引进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情境化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技能”,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实习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实验实习设备、场地符合专业要求的前提下,按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独立设置操作性、工艺性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题。通过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达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首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设置灵活的教学模块,“灵活”就体现在内容方面:不仅要求模块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还有必要设计一些与学生水平相对应、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课题。例如实训周中,教师会将大项目拆分成小模块,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创新活动打好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学校提倡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课堂,助力学生沉浸式学习。(1)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模块中,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2)充分利用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课题的途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当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时,应该指导学生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3)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联想,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广泛地迁移,当提出问题时,让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与当前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

  再次,在各项竞赛中,寓教于乐。多年来,学校坚持“生活德育”理念,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开放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打造丰富的文体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通过创业创新大赛、校园“行知杯”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志趣、志向与志气,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