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官方网站

聚焦全会|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大会发言是政协全会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集中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8位区政协委员代表区政协专委会、派、人民团体、镇(街道)工委,在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作大会口头发言,现予摘登。

  2023年9月20日,习专程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调研并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柯桥区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东运河绍兴段的精华,更是柯桥历史文化的黄金中轴,“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实现有效传承与合理利用意义重大。

  大运河(柯桥区段)西起钱清街道顾家荡村,东至柯东的中亚桥,全长约17.5公里,连通了鉴湖、大坂湖、瓜渚湖等湖泊,沿途文物史迹百余处。尤其是柯亭公园至碑亭公园段,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点古纤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和融光桥,已建成区非遗馆、太平桥公园等重要文化场所,绍兴莲花落、宣卷等国家级非遗在这里也得到充分的展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运河(柯桥区段)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风貌不够协调,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景观布局零乱,历史特色和文化韵味彰显不足;二是配套不够完善,“古运河”与“古鉴湖”虽已通航,但因桥洞小、路面低、河道窄等因素,“一河一湖”互为利用效率低下,水陆一体的循环交通线路尚未成型;三是利用不够充分,文化挖掘展示形式较为落后,展陈手段老旧,缺乏体验空间,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一)明确目标,加快规划建设。一要加快落实《绍兴市柯桥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强化活态传承,统筹抓好遗产保护、基因解码、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二要制定实施大运河(柯桥区段)遗产保护规划,全面摸排运河沿线文化遗存,理清不可移动文物清单,建立分类名录和项目库。三要加强跨区域合作和多部门联动,从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两岸风貌管控、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综合整治与保护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

  (二)盘活资源,点亮运河明珠。一要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整理和研究运河遗址、石桥、纤道等文化遗产,提档升级区非遗馆、碑亭公园、柯亭公园和古纤道遗产展示馆、古桥博物馆,恢复古驿站、水码头等文化遗存,让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二要提升柯桥古镇的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强夜经济,开展常态化演绎和沉浸式体验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让“流量”变“留量” ,化“人气”为“财气”。三要征收太平桥公园周边小散厂房,以工业遗产为特色,推进老旧工业厂房活化利用,打造具有城市记忆的运河文化主题园,成为与柯桥古镇比肩的运河文化明珠,争取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

  (三)完善配套,推动串珠成链。一要贯通“古运河”“古鉴湖”主航道,打造高品质的水上黄金游线。谋划并建设鉴湖小岛、鉴空间·乡村文化艺术馆、鉴湖博物馆等项目,有机串联大运河文化带和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文旅资源,重现“浙东唐诗之路”悠长古韵。二要实施大运河(柯桥区段)绿道(运道)综合提升工程,完善运河两岸游步道体系,做好航道及桥梁的安全工程,全面优化河道水环境。三要加强运河沿线重要节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完善停车场、卫生间、旅游驿站等旅游服务设施和导视系统。

  (四)文旅融合,讲好柯桥故事。一要加强运河文化IP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文化创意元素的导入和体验性产品的开发,发挥好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设计唐诗之路、古镇之路、戏曲之路等精品游线,举办“大运河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来柯桥游运河、赏美景、品文化。二要支持运河文化与互联网、科技、非遗、民生等深度融合。建设以柯桥古镇、鉴湖里、黄酒小镇、纺织创意设计基地为主要支撑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要实施大运河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把最具柯桥辨识度、最显柯桥气质的关键元素提炼出来,形成最能引发共鸣、最能体现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并创作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多角度、多形式讲好运河故事、柯桥故事。

  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中规模最大、表现最活跃、发展势头最好的新业态新动能,是新发展蓝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2020年以来,习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发展电商作出重要指示。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和纺织产业转型迭代需求,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对我区更好打造“国际纺都、杭绍星城”意义重大。

  我区从2020年开始构建“121”跨境电商发展支撑体系。区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0月,全区实现网络零售额118.79亿元,同比增长32.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1-11月,跨境电商监管方式出口24227.86万美元,同比增长31.01%。

  (一)跨境电商稳中有升。自2019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绍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市、区紧密联动,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到2022年底,跨境电商应用企业数1900余家,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强,数量同比增长15.25%;省级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达到6个,在全市遥遥领先;跨境电商出口51.2亿元,约占全市33%,同比增长26.42%,全市位居第二。

  (二)直播电商发展迅速。去年1-8月,全区直播网络零售额达8.69亿元,同比增长76.1%。重点打造的中国轻纺城服装市场直播基地和杨汛桥VFM时尚主播基地开园营业,其中中国轻纺城服装市场直播基地按照“产业+直播基地+供应链”模式进行商户招引和培育,基地营业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是全市单体面积最大的直播电商基地。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累计达到15个。

  (三)新零售业态异军突起。去年1-6月,全区主要新零售企业实现网络零售额3.3亿元。百思寒羽绒等3家省级新零售示范企业,通过沉浸式消费体验,借助抖音、淘宝等直播平台,实现“线下+线上”全渠道营销,不断打造爆款产品。大润发超市、银泰百货等大型商超,通过自建商场 APP、开通线上店铺等措施,实现“人货场”重构,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一站式”新零售业态。

  (一)跨境电商人才紧缺。众多外贸企业普遍反映跨境电商人才紧缺,当前正在兴起的跨境直播,更需要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而绍兴本地高校跨境电商专业设置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较难适应企业需求。

  (二)电商集群效应不彰。缺乏高站位、全视角、前瞻性的大手笔规划。由于城市电商品牌度不够,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相关配套服务体系效率欠佳,对产业、项目、人才、资源禀赋的融合不深,难以有效承接以数字化制胜的杭州资源溢出,难以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预期定位。

  (三)国风文化打造不足。电商社交、电商经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与共识,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推广途径,也为国际纺都讲好布文化、推好布新品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是,近年来柯桥的内外销产品主要集中在窗帘布,带有文化附加值的冒头新品、流行新品未能在网销中率先体现。

  (一)迭代电商新政策。进一步加大电商产业政策供给,安排专项扶持奖金,加大电商经营主体、电商产业园区(基地、大楼)培育力度,鼓励电商经营主体向园区(基地、大楼)集聚,推动商铺场景、工厂场景、仓储场景等直播点建设,支持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发展;利用柯桥纺织产业集群优势,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建设跨境电商供应链产业项目,借船出海,扩大本地产品海外销售。

  (二)培育电商综合体。加强整体规划,点线面逐次开发电商基地。在城区打造若干电商总部大楼(基地),健全升级电商园区、物流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等功能,提供电商人才培训、海外资源对接、企业孵化培育、外贸综合服务,支持与高校联姻,加快应用型电商初级、中级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招引。

  (三)夯实软硬件基础。加强印染大脑等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集成,探索标准面料在线交易、分等级坯布交易、原材料集采等新模式,大力引育以面料交易为标的的直播电商,积极构建面料交易、服装设计、大客户服务、资源对接等业态,持续探索“视觉智能市场”“纺织产业大脑”等应用场景。

  (四)深耕国风布文化。办好时尚节、发布会、汉服节、旗袍秀等,精心打造城市品牌打卡地、绣品文化博物馆、新品网红地,讲好丝路文化、吴越文化、书法文化,打造“国际纺都”文化IP。

  柯桥城市快速发展,衍生了停车难、停车乱等新问题。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搭建智慧停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题,但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车位缺口明显。一是公共车位缺口。目前,柯桥区小汽车保有量达33.71万辆,十年增长三倍多。柯桥城区现有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明显不足。二是新能源车位缺口,建成区范围内共有充电桩泊位相对较少。

  (二)车辆长期占位。一是非机动车占位。个别路段周边商家为方便,利用非机动车“抢车位”,导致路边停车位大量占用。二是摆摊占位。早晚时段,还存在商贩摆摊占用道路及停车位,导致交通拥堵,影响道路通行及市容。三是僵尸车长期占位。部分居民把公共停车位当免费停车位,越仕路、万纤路、彪佳路等路段部分车位长期被僵尸车占用,导致公共停车位更捉襟见肘。

  (三)停车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一是物流类停车难。物流集中地块白天超泊位停放情况较为严重。二是繁华区停车难。因柯桥古镇和市场区域距离近,夜市停车场出入口经常拥堵。三是地铁周边停车难。部分地铁站附近停车配套不齐,无相应配套停车场。四是节假日停车难。我区发展旅游经济,但旅游区周边车位不足。

  (四)设备功能有限造成收费难。一是部分车辆停车不够规范,现有设备无法捕捉导致无法收费。二是路内泊位进出车辆车牌照片无法实现视频影像储存,执法部门难以取证。三是收费系统较局限,难以与其他系统挂钩。

  (一)源头把控,全面加强顶层设计。一是高标规划。科学编制《柯桥区交通诱导分析和智慧停车管理规划》和《柯桥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合理增设独立公共停车场、兼容公共停车场、货运停车场、弹性公共停车场、路边停车位等停车设施,补足停车位和新能源停车充电缺口。二是制订规章。修订《柯桥区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制定差异化停车收费标准和整体性与差异性兼顾的收费政策。研究柯桥区智慧停车系统,制定《柯桥区停车场和机动车位信息系统联网管理规定》《柯桥区路内非机动车停放点设置导则》等停车管理系列规范文件,为依法治理停车问题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三是强化落实。结合公共停车设施的功能、类型、用地等实际情况,明确责任单位、建设模式及建设主体,及时组织编制停车场年度建设计划;自规局将停车场用地供应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二)部门联动,全方位处理占位问题。坚持刚柔并济、疏堵结合,加强监管执法。一是“疏”:在繁华路段、街道提供场地或规定地方和时间,安排摊贩集中摆摊。对确有需要的经营活动提供合法场地,开通即时“绿色通道”;二是“堵”:综合执法局、交警、建设集团等相关部门联动,通过智慧停车平台等渠道收集取证后开展随机或集中执法;综合运用警务巡逻等多种手段,严厉查处违法停车行为;对僵尸车提供相应的存取点,并收取费用。停车时间一年以上或欠费超过三千元者,建议列入不良诚信记录。

  (三)服务提质,全面提升便民停车水平。一是构建停车区块化管理模式。以服务市民为中心,针对菜场、医院、学校、老旧小区、交通场站、综合体及写字楼、商场超市“七个周边”实施停车区块化管理,“一区块一方案”,合理调整收费时段、标准和优惠政策,泊位资源共享以及专用停车场接入等方式,完善公共停车资源配置,提升停车服务品质。二是强化停车设施改造更新。聚焦轻纺市场区、医院、地铁站等人群出行密集区域开辟新停车位,夜市停车场与环卫中心停车场资源合理整合,增加夜市停车场出口,有效降低夜市停车场车流压力;扩大新能源车车位,增设非机动车停放点位,对沿路停车场破损现象,统一维修,维护城市良好形象。三是出台路内停车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强化交通需求引导。实施旅游高峰时间段、传统节假日、台风一级响应等紧急情况期间免费停车政策,满足社会公众应急停车需求。

  (四)数字赋能,全面深化智慧停车建设。一是打造支付服务多渠道。进一步拓展微信、支付宝等支付通道;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短信提醒以及公众号、APP等各类查询方式。二是打造停车服务“一站式”。通过信息统一监管、实时展示,帮助市民及时查询使用,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并进一步开发停车诱导功能。三是深化停车管理“一盘棋”。将停车APP已有数据统一纳入智慧停车管理平台,与大数据中心联动,推送各种停车服务。四是纾解停车难题“一本账”。依托智慧停车平台,提升高杆抓捕系统,会同交警部门在部分道路设置路内泊位,便于市民临时停放。

  柯桥是民营经济大区,民营经济是柯桥经济发展最坚实的“基本盘”,创造了柯桥75%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就业岗位,可以说民营经济兴,则柯桥经济兴。

  今年以来,我区聚焦营商环境优化,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区创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为重要抓手,出台民营经济15条特色政策,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减负,全区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区新设市场经营主体2.89万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市场经营主体765家,总量全市第一。

  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尽管走在前列,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政务服务效能仍待加强。项目审批要提速提质并重。我区不断优化行政审批环节流程,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但部门间数据共享、信息互认仍存在梗阻,综合运用容缺受理受限,“重审批轻服务”现象依然存在。政策兑现要快捷便捷兼顾。我区迭代“越快兑”数字化政策兑付平台,政策兑现时间压缩至平均7个工作日,但在政策自动匹配、精准推送,实现“政策找企业”方面,还有一定距离。行政执法要查处查改结合。涉企多头重复检查、高频次无计划检查、第三方受托检查等,以及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以关代罚、重罚轻管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有些“特殊行业、重点领域”监管执法肆意加码,部分问题“一刀切”,企业对此反响较大。

  二、法治建设触角尚有长短。企业普法需加大覆盖面。当前,部分企业员工法治意识淡薄,存在恶意讨薪、以访施压、信访不信法等现象,一些企业离职员工受“职业”教唆,通过起诉、举报劳务纠纷等途径,占用了企业大量精力应对诉讼和举证。企业执法需提升透明度。部分企业反映,执法不公、选择性执法等问题依然存在,对同类型企业执法标准不同,处罚尺度不一,自由裁量权过大,特别是在专项整治、应对上级检查等运动式执法行动中,采取行业性或区域性停产停业,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困扰和损失。企业维权需增强执行力。由于对失信人财产的掌握程度和执行力度不强,加之各地执行标准和要求各不相同,胜诉企业实际执行困难重重,企业深感无奈。

  三、人文环境构建还需完善。中小微企业沟通平台较少。目前各类政企、法企、银企对接活动受邀对象大都为行业龙头企业或规模体量较大企业,中小微企业反映诉求路径不畅、政策获取渠道不多。高层次技工引入培育较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设备“鸟枪换炮”,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但当前企业家普遍反映,技术型人才、高级技师长期短缺,很多有经验技工不断流失,影响企业效能的稳定发挥。干事创业的宣传氛围欠浓。我区开辟“四千精神”人物专访,弘扬新时代越商精神,但宣传途径还不够多、持续宣传力度还不够强,特别是对于企业、民众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区,要坚持没有上限的标准,厚植沃土,筑巢引凤,久久为功,让优质的“软环境”铸就发展的“硬实力”。

  一、推动数字赋能。加快数字化技术与政府治理相结合的进度,推进部门间的数据共享,破解“信息孤岛”。提高惠企政策精准性。借助数字化算法手段,精准定位用户画像,自动匹配定向推送相关涉企政策,加强政策跟踪和绩效评估,动态调整政策内容,全面提升政策落地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实现政策闭环。推动联合执法科学性。规范涉企检查,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着力推进“综合查一次”跨部门综合监管,实现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切实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企等问题,真正做到为企业减负、为执法增效。提升法治环境保障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查处恶意讨薪、教唆讨薪典型案例,多渠道宣传曝光,震慑“职业”,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将拖欠企业账款案件纳入“绿色通道”,压缩办理破产周期,依法保护企业权益。

  二、提升政府服务。坚持需求导向,聚焦“两个健康”,全面梳理,完善服务。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市场。加强对各类受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的业务监管力度,组织服务对象对第三方机构进行考评,完善引进退出机制,避免出现业务寻租,损害政府公信力。建立营商环境优化长效机制。组建营商环境效能监测联络机构,拓宽涉企投诉渠道,设立营商环境监督专线,加强营商环境改善监督,提振中小微企业投资发展信心。织密企业普法宣教网络。推进政府部门和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振企业全力“拼经济”的信心决心。

  三、优化人文环境。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人文氛围,构建公平透明有序市场环境。拓宽政企沟通覆盖面。推动政企协商向中小微企业家、生产车间、产业一线延伸,有效改善政企沟通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深入调研企业的个性化诉求,致力转化为行业的共性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增值服务。加强技术型人才培育。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工厂等,以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定向委培等形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培育,倡导企业培养适合自身的专业人才。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一方面,以“四千精神”为总领,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大对传统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微民营企业家典型事例宣传力度,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另一方面,将“两个健康”举措落实落细,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员工落实上门健康义诊、对民营企业家提供优质健康管理服务等,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加快让人心暖起来、信心鼓起来、预期稳起来。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作支撑。高技能人才的培育,更多依赖于现代职业教育。目前我区拥有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高级技工学校)、绍兴财经旅游学校两所优质职校、16所镇街成校和1个公共实训基地,但职业教育所输送的技能人才与企业发展所需,数量上还存在较大缺口,加强培养尤为迫切。

  一是职教资源结构失衡。师资布局不均。传统专业教师富余,新设专业如智能楼宇、装配式建筑教师短缺。职校教师招录机制仍旧以传统笔试为主,使得许多“善做不善考”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无法进入教师队伍。对口生源偏少。职校各专业学生人数与产业发展需求失衡,存在供需“冰火两重天”的困境。企业急需的如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人数很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专业学生数还是空白。技师学院空缺。目前绍兴市本级、诸暨市、新昌县均已建有技师学院,其高级工毕业文凭相当于大专学历,但我区至今还在酝酿谋划之中。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企业参与度偏低,多数企业抱有“捡现成”心态,鲜有愿意提供新设备和派遣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如柯桥区现有校企合作单位526家,2023年企业捐赠实习实训设备价值不足30万元。再如,去年我区职校聘请兼职教师122人,其中企业技术骨干只有51人,能长期担任日常教学工作的更是仅有16人。还有,柯桥本土企业吸引技能人才数量较少,我区两所职校毕业生留柯工作比例不足40%。

  三是人才成长支持不够。支持氛围不够浓厚。目前社会上对产业人才仍然存在“没出息”“做苦力”等偏见,把普职分流等同于“淘汰教育”。政策支持不够有力。目前在柯桥区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中,区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和普通全日制硕士均为“F类”人才,但其对企业贡献度或不可比拟,且对高技能人才岗位补助远低于普通全日制硕士。化技校培训需提升。化技校是社会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一环,但成校自身课程内容设置与地方特色产业匹配不够契合,考核机制和评估标准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一、重整职教资源结构。一是加快人才引育。优化职校老师招录方式,建议对在高中及大学期间获得过全国技能大赛金牌且具备大专毕业以上学历的实行“面试 + 技能”测试录取机制,同时可适量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和行业“名家大师”,作为职校师资。二是完善专业设置。增设我区主导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如生物医药、数字供应链、战略新材料等,及时更新职校教学内容、教材,确保教学实效。三是建立技师学院。明确目标任务,组建工作专班,加快推进柯桥区技师学院建设,为主导产业“输血造血”。

  二、健全产教共育机制。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让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参与职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质量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统一。二是强化需求导向。围绕柯桥区产业链建专业,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所需的特色专业,大力培育先进纺织印染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完善优化人才政策,做到本土产业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三是建立协同机制。教育、经信、人社、职校协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职校专业设置,努力形成产教融合新机制。

  三、促进产业人才发展。一是造浓“崇技尚能”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的成才故事和先进事迹,营造“社会崇尚技能”“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二是强化人才政策扶持。在就业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对高技能人才适度倾斜。三是提升成校教育水平。打造一校一品,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成校培训体系,优化成校考评体系,做强做优成校强势学科和独立学科,推动大、中专院校教师下沉镇街成校,成校年轻教师赴高校进修。

  共同富裕,重在共同,也难在共同。既要覆盖全体人民,一个都不能少;也要覆盖全部区域,一块都不能缺。就我区而言,南部平水、王坛、稽东三镇地域面积占全区4成,但经济总量规模仅占2.9%,农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是推进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从这一实际出发,区委区政府在城区群贤路198文创园开辟了南部山区总部飞地园,并于去年7月举行了启动仪式。半年多来,总部飞地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落户企业已达41家。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现实问题。

  一是整体氛围还不够浓厚。区委区政府对发展飞地经济、致富南部山区高度重视,拿出主城区最好的区域,投入真金白银推进建设运营。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宣传推介工作没有同步跟上,区内外媒体上很少见到这方面的内容,园区内也没有宣传入驻企业的相应广告标识等。

  二是建设合力还未形成。总部飞地园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得到了许多部门的支持,但由于飞地园区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层级较为复杂,企业在实际入驻过程中,碰到装修、租金缴纳等诸多问题,因涉及多方协调,造成效率低下。

  三是项目引育质效还不明显。受水源地保护新政影响,南部三镇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百姓创业就业受限。选择主城区地铁口黄金地段,利用区位优势吸引企业进驻,发展飞地经济,实行税收返还,正是推动山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受飞地商务楼这一性质制约,入驻企业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建筑业企业为主,且规模较小,特别是缺少科技型企业,孵化带动作用不明显。以稽东飞地企业为例,去年入驻企业产生税收仅3家,地方留成部分返还山区镇财政数额并不大,难以更好发挥“反哺”作用。

  一是完善飞地企业引育政策。在飞地企业租金补助及区“1+9”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南部山区飞地企业差异化补助政策,对初创类、科技类企业,加大激励性补助份额,对符合条件的飞地企业提供研发基金、市场推广基金等支持。鼓励企业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帮助对接风险投资,调动飞地落户企业创业创新积极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传媒集团、园区业主、企业和招引乡镇多方参与的协商平台,落实专人负责,优化物业管理,协调解决入驻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飞地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由飞地园区和属地政府搭建推介平台,在园区设置展示区域,作为了解山区乡镇的窗口,统一制作宣传手册,帮助扩大企业知名度。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发展、采购投资等项目信息,促进企业增收。

  二是激发飞地企业发展动能。以现有“1+1”飞地为依托,增加MO地块及高新产业园区对飞地企业入驻的支持,大力招引科研开发、生态服务、直播电商、专利保护等服务业企业,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努力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南部山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山区企业结构,提升山区科技创新软实力。同时,加大对入驻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创业要素聚集,促进园区内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园区飞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构建山区共富合力矩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部三镇处于水源保护地,“一产限制、二产禁止、三产控制”,严格的生态保护正是为了让平原地区更好发展。建议在即将出台的新一轮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里,进一步加大对南部山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级补助比例,加大生态补偿资金力度;大力推行“乡村共富联合体”,充分挖掘山区优质农副产品资源,打造柯桥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在主城区进行展示销售,拉动山区村集体经济增收。深化“老绍兴回归工程”,利用三镇丰富乡贤资源,挖掘内生型项目,实现乡贤招商、以商引商,更好致富南部山区。

  今年5月,我国第一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指导文件《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充分彰显了国家加强养老服务保障的坚定决心。

  截至2022年底,我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31万人,占总人口26.09%,较全省高出5.89个百分点。为了让老年人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康养生活,全区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创新打造“党建+乐龄系列”家门口幸福养老柯桥模式,全面打响“乐龄柯桥”康养品牌,系统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整体而言,社区养老服务阵地建设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

  (一)基本创建空间受限。根据《绍兴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规定,住宅小区应当依照规定要求配置一定比例面积的养老服务用房。目前,仅部分小区集中配置,大部分小区未配置。部分已配置的养老服务用房位置、空间不科学,无法设置养老服务所需求设施设备,难以承载养老服务功能。同时,近年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社区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服务矩阵有所完善,但有的小区无法同时配置“一老一小”场地,造成顾此失彼。

  (二)造血回流能力不足。一些养老服务中心依靠政府一次性建设补贴投资运营,因财政无法长期提供运营补贴,导致其只能在低成本条件下艰难运行,甚至只开张不开业。服务资源有限及质量较低,难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可持续发展较为困难。

  (三)专业队伍建设落后。服务人才不足,人员流动性大,不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部分服务人员由社区工作者或者志愿者兼职,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仅限于基础性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专业医护、康复保健等需求。

  (一)源头补足,合理配置,补足缺位空间。强化指标落实。严格依规保障小区养老空间配置,做好新建住宅小区养老用房移交接收;已建成住宅小区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合理配备养老服务用房。科学合理配置。通过单独配置和集中配置并重,合理规划养老服务点位,必要时以单独配置养老用房、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方式,最大程度惠及服务范围内老年人。可打破传统的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分项进行、独立发展的模式,探索“一老一小”一体设置、一体培育、一体服务,打造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优化连片建设。依托养老服务矩阵开展专业分工,统筹调剂现有资源,设置科学合理的服务网络,合理分流有特定需求的老年人。例如,建议老年食堂选址相对中心,并尽可能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毗邻建设,周围几个小区的老人都能集中到一处就餐,不但能降低成本,还能增加运营收入。

  (二)整合资源,多元支撑,革新运营动力。引入专业机构。通过引入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补全养老服务产业链条,跨专业整合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形成互联互通的资源服务互补模式,降低服务开展成本。多方筹措资金。按照“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助一点”的多方支持模式,建立老年服务多元筹资机制。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发动爱心企业、乡贤等社会资本,为养老服务阵地注入多元动力。强化制度监督。建立设施运营、管理、服务的标准及相关规范体系,从服务设施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队伍建设等角度建立老年人服务的评估指标,畅通意见反映渠道,提升服务运营群众满意度。

  (三)专项培训,多维提升,建立人才梯队。开展素质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支持相关专业讲师到养老机构带教培训,推进养老护理职业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加速建立一支服务型人才梯队,补足养老服务领域队伍缺口。补全福利保障。建立入职补贴、岗位补贴制度,逐步建立依据职业技能等级和工作年限确定工资待遇的制度,不断增强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吸引力,减少业者人才流失。提升职业认同。着力改变养老护理人才常处于职业认同度偏低的处境,提高养老护理人才社会认同感,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典型培育和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养老护理员的良好氛围。

  2023年,柯桥区被列入全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2个区县市试点之一。试点以来,柯桥区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改革先行优势,聚焦纺织印染等支柱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政策供给等方面存在的梗阻问题,深度谋划增值服务,加快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集成的一站式、套餐式增值服务体系,全面打响“柯好办”政务服务增值化品牌。

  目前,柯桥区已建立“1+16+N”的增值化政务服务架构体系。“1”是柯桥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10个专区、34个服务窗口,已入驻21个部门,提供1221项政务服务事项和154项增值服务事项。同时,将增值服务下沉至16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N”个产业生态增值化服务中心。完善一体化线余家规上企业双向“打标签”,实现“政策找企业”。谋划出台柯桥区政务服务增值化“10+N”“一类事”,助力企业群众办事去繁就简。如兴华芯半导体项目通过“开工一类事”服务,从拿地到开工仅15天完成跨部门15个业务事项办理。

  增值化改革相关做法在《浙江政务信息》等刊发,获徐文光常务副省长批示肯定,涌现出涉审中介管理、纺织业知识产权保护、织造印染产业大脑等柯桥特色优秀案例。但与此同时,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线下中心建设还需加紧提升。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已完成大厅改造升级,正有序运转,但存在个别板块进驻人员入驻率不高的问题,影响整体业务在多部门间流转时的高效联动协作。一些窗口人员综合集成攻坚能力与专业素养不强,缺少针对增值化改革的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

  (二)三侧协同合作还需加大联动。政府、社会、市场三侧联动是增值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来看,三侧之间的广泛合作仍有待加强,资源配置效率还有提升空间。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时,如何保持边界清晰、责任明确,杜绝产生政府背书风险。

  (三)数据资源共享还需加快步伐。公共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开发利用公共数据,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举措。政府部门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出于数据安全等考虑,一些部门存在“不敢开放”的问题,导致数据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放利用。

  (四)增值改革宣传还需加速扩面。当前,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企业、群众,甚至一些部门对增值化改革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和认识。企业群众对政府依然存在一定隔阂,没有主动表达需求的意愿,而相关部门又无法准确感知企业实际意愿,难以主动、高效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一)聚焦提质增效,全力优化服务供给质量。进一步探索柯桥区增值服务事项的发力点,查漏补缺、重点扶持。一是变基本服务为全面服务。叠加关联度高、企业经营发展亟需的政策、金融、人才等增值服务事项,将监管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动性融合,进一步拓展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变分段服务为全链服务。围绕企业设立、成长、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壮大的全链条,整体谋划、再造流程、集成服务,打通审批链、服务链、监管链、创新链、政策链,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的系统性和精准性。三是变单一主体为多方协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增值服务平台准入门槛和运行规则,引导社会组织、市场化机构等参与改革,增加“三侧”协同增值服务供给,打造更加丰富的服务场景。

  (二)聚焦机制重塑,全力推进问题闭环处置。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一是注重问题归集。线上通过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与其他数字应用,线下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诉求受理窗口,把涉企问题反映渠道全面归集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全量问题库”。二是注重分类交办。构建问题分层解决的“金字塔”模型,建立健全问题交办落实责任链和工作链,压实属地第一责任,如属地无法解决的,则提交至上一,直至省级层面。三是注重举一反三。研究编制共性问题解决方案,找到最优路径,推动整体提升。注重建章立制、抓本治源,实现解决一个诉求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服务。

  (三)聚焦品牌打造,全力增强群众改革体验。持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柯桥政务服务品牌“柯好办”影响力,让企业群众对增值服务效能有确切感知。一是加强中心建设,实现服务增值。完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细节设置,全面优化板块区分、窗口设置、指引标识等各方面,为企业群众提供更舒心体验。强化政务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加强培训,规范绩效考评,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激活沉睡数据,实现效能增值。学习江苏等先进地区政府数据资源深度开放的做法,以“一类事”理念构建更多服务场景,推动数据高效交互、智能运用,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三是推动服务前移,实现时空增值。将“滞后服务”转变为“前置服务”,主动感知需求,既想企业群众之所想,更想企业群众之所未想,提供超预期体验。完善增值化改革线上“一平台”功能,提升柯桥城市频道线小时时间限制和线下中心空间限制,实现政策线上快速兑现、服务无感直达。baraberto.com